孩子们要真正能在自然中展现出自信的状态。我认为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环境的了解,了解来源于实地体验,也来源于成人的引导与介绍。
(2)对于环境的熟悉,熟悉来源于全过程动手体验,而且有可能是不止一次的尝试。
(3)活动趣味十足,不是硬性指标的考核,而是能玩得起来的与自然互动的体验。
(4)榜样的力量。一个真正的实践派的当地环境的生存高手。而不只是一堆国字头证书的理论派教练。因为我们强调了目的是自信与自由自在。如果是技能考核的话另当别论。、
(5)从自然回归人文,理解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就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艺术形式。回归到人身上,能够让一个自然体验更加丰满更加记忆满满。
我们活动的设计背景是什么?
一:热带雨林
众所周知,热带雨林是这个星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是探险活动永恒的主题。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保护区是国际上公认的国内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由于降雨量大、温度高、相对空气湿度大,所以有超过全国百分之三十的动物物种和百分之二十五的植物物种生活在这里。肉眼直观来说,绞杀、寄生、附生等多种特色的植物现象在这里出现。
二:傣族的生活方式
傣族在西双版纳生活的历史超过两千年,是这片土地上人口最多,民族文化也最为典型鲜明与灿烂的民族。傣族的生活在热带雨林旁,从村寨的选址、住房的结构、饮食文化、劳作方式等均与热带雨林息息相关。
拿建筑来说,傣族传统建筑的材料取自于热带雨林,柱子、大梁用的是坚固不会被虫吃的木材,框架上的地板、隔断用的是竹篾。因为热带雨林地区炎热、潮湿、多蚊虫鼠蚁,所以傣楼被建成了一楼堆放杂物,二楼住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主要的柱子都被加工成了横切面是正方形的木材,防止蛇缠绕而上。
从饮食方面来说,热带雨林物产丰富,傣族的许多食材直接取自于热带雨林。比如说西双版纳最为出名的“神秘果”,吃了神秘果之后吃再酸的东西都是甜的。用来煮的蕨菜,用来做调料的“麻根”“辣藤”,雨林中夏季随处可见的美味野果“木奶果”“根根果”“酸多依”,傣族小吃毫糯索里的一种主要原料来源于热带雨林中的云南石梓花,傣族人春季爱吃的“白花”其实就是白花羊蹄甲,它的亲戚“紫花羊蹄甲”就是代表香港的紫荆花.......
从生活工具来看,傣族人的鱼篓、簸箕、背篓、墙壁、地板全部来自于热带雨林中的竹子,烤竹筒饭用的是小香竹,用来种兰花的是西双版纳的龙竹,竹子还可以作为煮菜的锅,喝茶的杯子,舀汤的勺子,竹篾可以是绑东西用的捆带。
所有这些生存方法,生存智慧,对于热带雨林的了解,其实就体现在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傣族老乡身上。
我和桃子老师所讨论的那种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自信的状态,其实最早就源自于和傣族老乡一起进入热带雨林的那种感受。
综上所述,我来整理一下孩子们可以有的体验。
第一天:
接站开营仪式
住宿:西双版纳告庄酒店
第二天:
上午:3KM保护区轻徒步攀爬绞杀榕热带雨林路餐
下午:到达中科院植园王莲酒店休整晚餐
晚上:植物园夜游
住宿:植物园王莲酒店
设计理念:热带雨林初体验,以绞杀榕和夜游的方式从城市模式切换到森林模式
第三天:
上午:植物园边游边学系统认识热带雨林现象与热带雨林知识
下午:到达传统傣族村寨主编鱼篓小溪捕鱼晚餐前跟着傣族老人学习简单傣族文字,傣族礼仪用语简单象脚鼓舞舞步晚餐
晚上:篝火晚会
住宿:传统傣族村寨老乡家(有房间,可洗澡)
设计理念:系统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这样实际体验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捕鱼这种即野趣又是傣族老乡的技术本领的活动让孩子们野起来,融入村寨生活,与热带雨林交流的感觉。
第四天:
上午:做竹碗竹筷,寻找芭蕉叶、柊叶,溪边打灶,竹筒饭、烤肉烤鱼。自己制作的热带雨林丛林大餐。
下午:午休后完成五个村寨任务(1、跟老乡沟通采集三种村寨里种的热带水果2、制作傣族小吃毫糯索3、探索村寨,制作简单的村寨地图和傣族竹楼功能图4、到村寨寺庙与同年龄小和尚交流,了解他们的寺庙生活5、邀请村子里的傣族小朋友一起晚餐)
晚上:和村子里的傣族小朋友联欢,互送礼品,表演节目,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作为组织方也准备大家一起互动的环节。
住宿:传统傣族村寨老乡家(有房间,可洗澡)
设计理念:从零制作热带雨林大餐,学习了野外生存的技巧,学习了如何从森林获取生存物资,也理解了傣族老乡和雨林交流的方式。下午从雨林环境回到村寨环境,能够更好地理解傣族的各种生活方式与习俗习惯。与当地民族小朋友建立联系也是融入环境的打破隔阂的方式,也能够为这次营期留下美好回忆。
第五天:
全天:8KM真实热带雨林保护区穿越,野外生存训练(搭建庇护所、热带雨林取水、热带雨林紧急情况担架制作食材寻找)
住宿:河边客栈
设计理念:经过前三天的学习、融入、与训练,今天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在真实环境下如何利用前几天的知识与技能
第六天:
上午:热带雨林皮划艇漂流
下午:返回景洪市结营仪式
住宿:西双版纳告庄酒店
设计理念:以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体验结束实际体验,在结营仪式上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也对孩子们进行热带雨林冒险家的表彰。
第七天:
送站
1、热带雨林厨艺学校
找柴、生火、砍竹子削成锅碗瓢盆筷子勺子,采集调料,又烧又烤,再加上煮饭煮菜,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完成。
2、绞杀榕攀爬
热带雨林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其中以绞杀榕最为特殊,外表看来绞杀榕盘根错节好似一位老者,可要是了解他的生活习性,知道他所有交错在一起的根是为了杀死自己最初的寄生树的时候,大家又会为热带雨林的奇特大为感叹。小朋友们将会穿上专业的攀岩装备,爬上大榕树,看一看交错的树枝中间到底包裹的是什么东西!
3.一次8KM的原始热带雨林穿越
背着当地特色的干粮,跟随领队在热带雨林保护区的腹地来上一次十公里徒步,除了对身体体能的考验之外,户外生存技能,动植物知识,当地人在热带雨林中的生存智慧,也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地方。
4、各种野外生存困境情景模拟与解决办法
热带雨林里的植物和环境与其他地理环境截然不同,在热带雨林的中利用环境的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取水、找路、搭建庇护所、制作担架、寻找食材等等野外生存的方法在热带雨林里也是完全不同的执行方法。
5、热带雨林现象认知
热带雨林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植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一样,残酷的竞争,各自优势互补的合作体现的淋漓尽致。绞杀现象、板根现象、空中花园这些自然现象在热带雨林中不但能够寻找到,也能够被理解。
(板根现象)
(热带雨林的分层)
(与巨树一起成长的藤蔓植物)
(恐龙最爱吃的蕨类——桫椤)
(保护小种子的特殊结构——翅果)
6.热带雨林里有可能会遇到的小精灵们
落星腹
超长的马陆(千足虫)
寄生花
蛇菇
7、最爱讲笑话儿的国家级象脚鼓舞传承人—波老师
波老师生活在西双版纳远离市区的一个小村子,身为国家级传承人的他依然早上去捕鱼,午饭午休之后就做鼓,要么去地里干活儿。晚上有朋友来了就把早上捕的鱼烤了,倒杯小酒,看着徒弟们给大伙儿表演傣族传统舞蹈,喝高兴了的话,他也跳一段儿,唱几首。
我们习惯了听高亢的歌曲与优美的旋律。却没见过生活在热带雨林边的民族如此优美的艺术形式,森林里的大树做成的象脚鼓,配合锣鉢的传统鼓点节奏,正宗傣泐服饰的小伙舞出的象脚鼓、傣族武术,那是在热带雨林背景下,绝对的美。
跟着国家级传承人在村子的小寺庙旁学习傣族文字,傣族礼貌用语。
还没有现代化的寨子,真的是看一眼少一眼了。
他们数百年来都在这样生活,住着木头搭的房子,房门从来不锁,四世同堂一间屋子,在小河里洗衣服洗菜,村里的老乡盖房子大家一起帮忙。大家都对西双版纳有一个美好的想象,这些原生态的傣族村,就是对西双版纳想象的最美好呈现。
西双版纳是热带水果产地,这里水果可以吃个够,而且很多水果都可以从树上现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