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又到了出行的旺季。看到朋友圈刷屏的版纳美景,和小朋友聊起了各自在版纳的旅游经历,回忆总是美好的,于是决定晒几篇关于“云南”的“游”记。今天先来一篇~~~
我和西双版纳应该是有缘的,一年里去了两次。不仅如此,我判断和一座城市是否有缘分,一是看气味的吸引力,散发着浓郁异域风情和热带水果味的版纳,空气就是甜蜜的;二则身体感受也是一个很强的佐证,头痛不痛,身体重不重,鼻子通不通?有时候,哪怕是一小时的车程,从上车开始就头疼;有时候,下了飞机半天耳朵和鼻子还是塞住的;有时候,明明是在零海拔的地方,却如负重一般动弹不得。两次去到版纳,都感觉身心轻松,每到一处,虽只有几个小时的停留,却感觉是赴前世的一场约定,激浪心灵、触碰灵*。西双版纳,泼水节,傣族,基诺山,告庄西双景,中科院植物园,野象谷,勐巴拉小镇,望天树……不管是哪个词语,听着都令人兴奋和向往。勐巴拉小镇“勐巴拉”是古傣语,意为“神奇美丽之地”。有人说,勐巴拉是遗落人间的仙境。景中造景,园中造园,在亩热带雨林中,深耕云南本土30年的浩宇集团把整个勐巴拉定义成三大体系,依托万亩恒春雨林、两千亩天然湖泊、67°C天然富硒温泉、海拔米、年均气温18.7°C等得天独厚的山形、地貌和水文优势,将勐巴拉小镇打造成了以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康养旅游为主的“世界一流、中国唯一”的雨林湖泊型康养度假小镇。不是非要到青海茶卡盐湖,才能看到“天空之境”,在勐巴拉的“天空之境”放眼望去,壮丽的雨林美景尽收眼底,水天一线,山水交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壮阔景象,站在天地之间,人才会感知到自己的渺小,感知到大自然的神奇。坐电瓶车穿梭于小镇,每一眼看去都是风景,不忍打盹,不想错过帐篷酒店、房车营地、水上餐厅、观景台、高尔夫球场和金碧辉煌的庙宇……神圣、质朴、神秘、亲切、古典、现代、艺术、自然的完美结合,天造地设的和谐共生,令人无限神往。傣族泼水节到了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是定要去感受一下的。“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开始互相泼水,尽情地泼洒,鼓锣声响彻云霄,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与其说泼的是水,倒不如说泼出的是幸福的种子,互相泼洒、互相祝福;与其说泼水,倒不如说是洗净铅华,沐浴自然恩典。泼水,也是傣族人迎接宾朋的礼遇,在傣家园万人泼水广场,我感受了傣族人的热情,认识的、不认识的、客家的、自家的,大家无拘无束,相互泼洒,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如今,泼水节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想起傣族朋友喝酒时喊的口令:水水……水水水水。集吧集哆……瑟瑟。杰碰得、得馍馍!亦和水有关。版纳多雨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从而也造就了版纳人上善若水、乐观豁达、热情好客的性格。基诺山寨基诺族意为“舅舅的后代”,相传远古洪荒,混沌宇宙,大地茫茫之中诞生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女神。她举起右手分开天地,左手抓起泥土形成山河,搓下污垢变成万物。然而,动植物争吵不休,互相残害,世界混乱不堪。她造七个太阳晒死部分植物,造洪水淹灭了部分动物,造一面大鼓把玛黑、玛妞放在里面。大鼓随洪水飘落到基诺山,兄妹俩走出大鼓成婚,繁衍了基诺族。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年,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长期生活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原始古朴、粗犷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基诺族依靠刻木记事,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和音乐,其中基诺大鼓舞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山寨是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集中展示中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地。我们有幸观看了大鼓舞,文化和习俗使然,基诺族人民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景在载歌载舞中得以充分展示。植物园印象中,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印有这座城市印记的植物园,因为它包容了城市的风情和城市的味道。踏入位于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迎面吹来的便是热带雨林之风。随处可见茂密的棕榈林,葱翠的灌木,绿意茸茸的草坪,生机勃勃的池塘和小溪,极具热带风光的棕榈林与湿地景色遥相辉映。奇特的云南曼陀罗、*花羊蹄甲、红穗铁苋、吊灯扶桑、跳舞草、王莲,形色各异、婀娜多姿,湖中有鱼、林中有鸟,真可谓是鸟语花香、人间仙境。不亏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植物或许是有思想的,因为它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当你和它对话、和它倾诉的时候,它会发出沙沙声或是抖动叶片予以回应;植物也是有个性的,它用自己的方式过着看似安逸的生活,它也会趋利避害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植物更是有灵*的,它用年轮记录着历史的演绎和人类的生生不息,而它则是不生不灭。植物园是一片净土,一片纯粹的极乐世界。而整个版纳何尝不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呢?傣味包烧也许包烧不是云南美食中最美味的,但绝对是最有特色的。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方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它不用锅具,而用天然的芭蕉叶为烹饪工具,制作包烧时取畜禽肉、鸟肉、鱼、蔬菜等主料,净剁细,青椒、鲜姜、鲜蒜、芫荽、苤菜等配料洗干净切末,把主、配料掺合,加入适量食盐、味精调匀,用鲜芭蕉叶或鲜冬叶包裹并用竹篾扎紧,置于火塘的炭灰下捂烧至熟,即可用芭蕉叶包好捂熟。《周礼·含文嘉》记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烧烤”这种加工食物的方式,远远早于现在的煎、炸、煮、炒等,是最早的肉类加工方式之一。傣味包烧,就是在烧烤基础上的改良,让菜肴不走味、养分不散失,堪称“原汁原味”。我在一次次的品味中,品到了超越食物本身的甜酸苦辣,品出了版纳人的艰辛和富足,理解了包烧所蕴涵的另一种意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颜萍,女,80后,上海松江人。
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
上海市松江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秘书。
年出版个人文集《向往恬静》(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参与编写《松江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出版散文集《至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至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