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飘零在风中的尘埃,
我们如此相遇,
我们如此分离,
这世界已经改变我和你。
--歌曲《她是黯淡星》
故事
走在路上,吴老师感觉到有人在跟着自己。
寒冬腊月晚上10点的路上,广州的夜晚也很冷,虽然天气预报最低温度也有5摄氏度,看上去好像不低,但是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湿冷的空气穿透外衣,直透肌肤。昏*的路灯在寒风的吹动下,摇摇晃晃,路边的羊蹄甲树被风吹得哗哗响起。连续几天的寒冷天气,把人们都赶回家,大家早早回家寻找温暖干燥的空间,有些不耐寒的女孩子开起来暖气。连喜欢逛街的女孩子都不在街上出现了,路上除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网络约车外,很少走动。
在路上,真的有人在跟踪着吴老师。
吴老师过马路,他也过马路。
放慢脚步,他也放慢脚步。加快脚步,他也加快。
“很明显是跟踪自己的。”
吴老师侧身往后看,“是一个男人,身材大约左右,还挺壮的,要是这个人打劫的话,自己肯定是干不过他的了。”就算他不用刀子,吴老师肯定没有还手之力。
“不会是坏人吧?”吴老师心里犯嘀咕。
“如果他要钱、要卡,都给他!但背包里面的身份证件、电脑和U盘可不能给他。资料可用钱买不来,特别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书稿,绝对不能给。”吴老师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了。越危险的时候,越要保持理性。记得十几年前在北边的一个城市出差,被五个彪形大汉拦住打劫,当时自己一直保持理性和劫匪周旋,虽然受了一点点皮外伤,钱财和性命都还好,没有遭受到什么严重的伤害。当自己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客体化地对待自我,从更高维度来思考自我和缓解之间的关系。一旦客体化思维后,可以启动理性思维,然后,个人体验到的负面心理反而没有那么明显了。
吴老师想着是不是有人来寻仇:“我也没有做过得罪什么人的事情?难道是以前的来访者,以前也听说过来访者伤害心理咨询师的事件,会不会这次轮到我呢?”
吴老师这样想的时候,心里略有紧张。
“不要怕,不要怕!”开始安慰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越成熟的人,越能在危机当中保持稳定,去处理危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被危机影响到情绪而无法从危机里面脱离出去。
吴老师的脑子里开始盘算,要打电话给谁求助,或者直接打电话报警,可是报警也得有具体的刑事案件啊,总不能说自己被跟踪了,要警察保护吧?
当吴老师还在犹豫要不要报警的时候,后面那个人忽然从后面加紧步伐,从吴老师左边跑过去了。
吴老师不由自主停下来,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又手上拿着背包随时准备抡起来当作武器。
“幸好,不是冲我来的。”吴老师站住长长呼了一口气。
用手抚了前胸,让自己情绪平静一下。吴老师继续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还没走几步,又看到一个黑影朝自己方向急速跑来,看身形,还是刚才那个人。
“他又想干什么?”吴老师想让开一条路,让对方过去。
可是这个男人跑到吴老师面前,停下来了。
“你能够把手机借我用一下吗?”
“啊?”吴老师非常惊讶,脑子还没有转过来。
“手机借我用一下,快!”男人着急地催促。
“为什么?你没有手机吗?”以前路上经常有人片骗人手机,就是用借电话的套路。
“我手机被摔坏了,我是警察,在执行任务。快!”男人非常着急地说。
“警察?”吴老师依然不敢相信这个刚才还偷偷跟踪自己的男人是警察。
但对方竟然敢亮明身份,应该不会说假话。毕竟冒充警察身份拐骗可是非常严重的罪。
吴老师从口袋里拿出手机,解码锁屏后,说:“你报号码,我给你拨号,开免提可以吧?”吴老师依然不相信对方是警察。
“好吧,****”男人报了一个手机号码。
“你快点输啊,急死了!”男人催促。
吴老师拨通了电话,开了免提。
“喂!”对方先说话了。
“喂,刘队,我是大强。”
“强子,怎么了,怎么不用你手机?”
“手机摔坏了,路上结了一部手机,嫌疑人在原来的那个饭馆吃饭,一起的还有其他几个小混混,看他们几个好像都带了家伙,我这边一个人控制不住,你赶紧派人来支援。”
“是上次那个火锅店吗?”
“对对对,就是上次咱们看到他的那个火锅店,赶紧的,我怕他们几个吃了走人。”
“好,你注意安全,别行动,看着就行,我们马上过了。”
“好!”
男人挂断电话,对吴老师说:“大哥,谢谢您。我真的是警察,不过您等会千万别透露了消息哦,这伙嫌犯我们盯了很久了。您要是没事,赶紧离开这里。”
“真是警察啊!不要意思,刚才误会您了。还要用电话吗?没事的,您拿去用。我等着。”
吴老师这时候倒是有点内疚了,刚才对这位男人有点太过于不礼貌了。还把人家看成了坏人,还想着自己怎么应对。
那么为什么吴老师在不认识男人的情况下,会把他当成是坏了呢?为什么不愿意借手机给他呢?
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工具性关系,工具性关系的特点是公事公办,遵从公平性原则。
后工业时代的人际关系特点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属于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亲缘关系和以区域为重要特点的地缘关系,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信任特点。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生产力不够发达,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土地作为核心资源,人们不得已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种田种地得到食物,土地拥有者收租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更多采取情感关系。
而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转向为工业社会,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产资源,人们开始大量进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谋生手段也开始多元化,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分工随之产生相应的交易,成为了城市人们生活的重要精神,而契约精神随着城市化交易逐渐根植于人们认知系统。契约精神不是道德,而是因为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产生的人们交易必须采取的手段。如果社会都认同和遵守契约精神,那么可以减少沟通成本。比如大家都遵守红绿灯规则,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以提高机动车运行效率。比如约定时间开会,大家都遵守开会的时间,可以准时开会讨论,减少互相等待时间。由契约精神产生一些职业,比如律师、法官、检察官等。
后工业社会延续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工业社会不一样的是,后工业社会呈现社会网络结构,这种结构有别于工业社会的阶层结构。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合作,合作又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比如网络购物,虽然买方和卖方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可以在一定的购物机制下实行购物消费。又比如网络众筹项目,由某一个发起人在网络上发起众筹心愿,参与者虽然和发起人不认识,和其他参与者不熟悉,都是陌生人感谢,但并不妨碍参与者投入资金。等待项目完成后获得相应的服务或者商品。
也许有人问,从小县城、农村迁移到大城市就业、生活,是不是也算是从熟人社会迁移到后工业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区域经济非常有特点,在农村、小县城生活的人们,互相都比较熟悉,这种人际关系与传统的熟人关系没有本质区别。我们也知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改革开放后开始的逐渐发展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国门吸引外资,重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于此同时,许多农村、小县城的学生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到大城市学习、工作、安家落户,随之一起的有可能是迁移到大都市工作者的父母,这些人需要从熟人社会快速进入陌生人社会。由此产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大都市的人际关系属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混杂重叠的关系,管理者一方面需要重视法制契约精神,另一方面有需要按照熟人关系讲究情面,让管理者在契约公事公办和情面商量着办的困境中平衡。这样的困境,会让管理者行为出现什么偏差呢?
如果太过于公事公办,也许会表现出太过于类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显得不够温情和温暖,有可能让人们产生“官本位”的感觉。
如果照顾情面商量着办,也许会因为管理者手上掌握的资源分配给了和自己有情感关系的人,在资源分配上造成不公平,甚至产生行贿受贿的违法行为。
以上两者状况,也许是当前社会管理者面临的两个难题。想通过熟人社会的管理方式表现出道德引导、重视礼仪习俗、创建和谐氛围;又想通过陌生人社会的管理方式,表现出依法依规、公事公办、程序公平。
为什么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的书里面叙述,认为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当生产的商品价值和生产活动空间不大的生活,造就了人们狭隘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狭隘的地方观念。在这样生活场景中的人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