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浩志图
李剑平
路的重要路是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生长,所以鲁迅先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路也是时代的标志,显示出一个时代生产力的水准;同时路也是历史的载记,当时光慢慢模糊了历史的细节,也许坚硬而又柔软的路却隐藏着许多记忆。
初入向阳里向阳里村四面环山,一囿平地,山上草木葱笼,满眼皆绿,这是一座充满荷锄牧歌情调的村落。但是这样一座农耕式村庄却与道路有着不解之缘。站在村中,抬头就能看到一条现代色彩的高速公路从后门的山腰穿行而过,如果转由村头出去,约1公里便是国道,更令人叹奇的是一条踏岭而去的古官道对接着村道,可以让你惊讶的目光沿着那古老的石阶流淌无尽的思绪。
古官道的故事向阳里是一个畲族村,村支部书记姓兰,他看我们对这条古官道充满兴致,就对我们说,他们祖先最早就住在这条古官道顶端的大山里。他说,大概多年前兰姓两个兄弟从罗源搬到这里的其岗山,后来搬至溪里山,最后搬至岭脚厝;钟姓两个兄弟搬到“牛栏塔”和“桥头厝”,后来又搬到“当中厝”,再后来因罗宁高速建设集中搬至岭脚厝。
向阳里名字由来兰书记说最早行*村叫“坷坑里”,这一带村落都沿着一条小溪,小溪水流跌宕,流水清澈。我想这“坷坑里”的村名,一定是与这坎坎坷坷的山路和跳跃石头间的小溪有关系,这种小溪跳跃山石间,时隐时现,时缓时急,鸣声铿锵,山里人叫“坑涧”,一个“坷”一个“坑”便合成了村名。兰书记说,后来又向这条溪的水尾搬一次,才几座房子,都是土瓦房,到上世纪70年代才搬到现在村子所在地,改名“向洋里”,到了0年后改为“向阳里”。现在村里已经是水泥砖石房一座连着一座,有多户人家,多人口,其中也有汉族,约占三分之一。
从前的古官道兰书记边说边带我们沿着这条古官道踏阶而上,在官道口新盖有一座凉亭,供人闲坐休憩。我们沿古道继续往前走,两旁树木荫蔽,道宽有两米,毛石铺设,石块间杂草竞长,枯枯荣荣,阶石上苔痕斑斑,色泽沧桑,踏上一级级石阶仿佛翻阅一页页书册,把我们的思绪引向历史的深处。
兰书记对我们说,这条古道荒芜了,从前可是繁华。他说村里这些汉族祖辈当年很多就是在这片山地养山羊,这一带水好草美,羊肉特别好吃,羊长大了,就顺着这条道赶到罗源,在罗源屠宰后运往福州等地。他说当年山羊交易是不用称的,用手摸一摸口齿,再摸一摸脊背,误差不会超过一两斤。兰书记还告诉我们,当年这官道还是坦洋工夫茶运送福州的重要通道,古道上还有亭,亭里有坦洋工夫茶商重修飞鸾岭路和重建“五福亭”的碑石,还有老水井,他说当年这里还有兵站,驿站。
古官道罗源段界首岭风光
五福亭的石碑向阳里村第一书记是市交通局下派的年轻干部,姓陈,他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