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山牵牛的概况
山牵牛,被誉为“瑶药中的绿九牛”,不仅因其独特的形态而得名,更因其兼具观赏与药用双重价值而备受瞩目。这种藤本植物在南岭的野生资源中并不罕见,其花朵硕大,藤蔓纤细,每每相遇,都带给人意外的惊喜。然而,在端午药市上,山牵牛却难觅踪迹,这或许也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山牵牛的形态特征山牵牛的花朵呈现出浅紫中透着蓝的迷人色彩,这种色调在绿意盎然的丛林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茎条易于扦插,使得这种美丽的植物能够轻松地走进寻常百姓的庭院,不仅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因兼具观赏与药用双重价值而备受推崇。无疑,山牵牛是园艺栽培中的理想之选。
山牵牛,学名Thunbergiagrandiflora(Rottl.exWilld.)Roxb.,属于爵床科山牵牛属,是一种攀缘灌木。其分枝众多,攀援能力极强,能够轻松地蔓延至高处。小枝略呈四棱形,随着生长逐渐变得圆润,初期被细柔毛覆盖,主节下则有黑色巢状腺体和稀疏的长毛。
叶片形态多样,可能是卵形、宽卵形或心形,长度在-9(15)厘米之间,边缘分布着2()-6(8)个宽三角形裂片。叶片上覆盖着毛基柔毛,质地粗糙,而下面则密布着柔毛。每片叶子都呈现出掌状脉,数量在5-7条之间。叶柄的长度可达8厘米,同样被柔毛所覆盖。花朵单生于叶腋之间,或者聚集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形状小,呈卵形,先端部分带有短尖头。花萼呈现环状,边缘全缘。花冠筒的长度在5-7毫米之间,与喉部相连的部分呈白色。喉部自花冠筒以上开始膨大,长度为2.2-2.5厘米。冠檐部分呈现蓝紫色。
山牵牛的生长环境及分布这种植物主要生长在广西、广东、海南以及福建等地,同时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植物园。它通常生长在山地灌丛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观赏植物,在广州的园圃间也有栽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植物自然结实的几率较低,但枝条的扦插成活率却相当高。
山牵牛的栽培与繁殖此外,它的全草都可以入药,根部在夏秋季节采收后,经过洗净、鲜用或晒干处理,便可入药使用。
02药用价值及功效
绿九牛的药用绿九牛,这种植物的果实虽然外表并不张扬,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其味道苦涩,但性平,具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的显著功效。在中医的传统用法中,绿九牛常被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病痛、经期腹痛以及腰肌劳损等多种病症。
治疗实例同时,它也被发现对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甚至对于骨折和跌打肿痛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使用时,通常采用水煎服的方式,用量控制在15~30克之间;对于外部的跌打损伤,则可以使用新鲜的绿九牛捣烂后外敷,或者煎水后清洗患处。
方例
小儿麻痹后遗症治疗:将山牵牛根、盐肤木、大血藤、四方藤、龙须藤、钩吻和马鞍叶羊蹄甲各取15克,与四片瓦和川芎各6克混合,加水煎煮后服用。同时,将药渣用于外洗患处。
蛇咬伤治疗:取适量新鲜的山牵牛茎叶,捣烂后外敷于伤口处。